贝特船舶用品专业生产船用充气式橡胶护舷(靠球)、实心橡胶护舷、聚氨酯护舷、船舶上排下水用气囊、建筑用充气橡胶芯模及游艇高级碰垫等。
造船业掀起“海工热” 上半年接单79亿美元居全球首位
|
发布时间:2014.11.05 新闻来源:青岛贝特船舶用品有限公司 浏览次数: |
2014年上半年,中国船厂新接海工装备订单总数为81台,占全球订单比重32.43%,超过韩国、新加坡,居首位,此外,中国所接的海工订单中,绝大部分集中在六大船企。 业内人士提醒,如果承接海洋工程订单的话,最好还是要有自己的专利技术,能够自主研发 受民用造船订单下降影响,国内的造船业一直在低谷徘徊,为了扭亏为盈,众多船企纷纷转型向更有前景的海洋工程转型。 2014年上半年,中国船厂新接海工装备订单总数为81台,占全球订单比重32.43%,超过韩国、新加坡,居首位,此外,中国所接的海工订单中,绝大部分集中在六大船企。 产能过剩有待消化 目前,业内已经对造船业的复苏达成了共识,就是要等产能过剩化解后才能实现行业真正的复苏。但是,如何才能化解造船业的产能过剩呢? 对此,有业内人士提出建议,“鼓励造船产能向海洋工程装备领域转移”。不过,该人士同时提出,由于该领域门槛较高,因此,应该由比较有能力的大型造船厂来投资更保险。 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航运市场分析部副主任周德全表示,向海洋工程装备领域转移是当前的大势所趋,但是基于早前的一些经验教训,要遏制众企业蜂拥而至的情况,还要考虑造船企业的具体情况、市场需求等多方面因素,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转移。若造船企业盲目进入海工装备领域,还会不可避免的出现产能过剩的现象。 据记者了解,国内造船业已经出现大批造船厂在承接海工相关业务,大船厂承接大项目,小船厂则承接小项目。但有一家从事海洋工程项目的中小船厂相关负责人向《证券日报》记者抱怨,虽然都说海工项目前景好,但我们船厂在海工项目上也仅是获得微利而已。 国内造船业掀起的“海工热”效果显著。2014年上半年,海工装备接单总数为194台,订单总金额为244亿美金。具体来讲,中国接单比重约占全球三分之一,超越韩国和新加坡,居世界首位。 其中,2014年上半年,中国海工装备接单量为81台,订单总额为79亿美金,韩国接单量为4台,订单总额为29.9亿美金,新加坡接单量为12台,订单总额为29.6亿美金。 中船重工抢海洋工程蛋糕 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全国海工装备新接订单主要集中在中船重工、中远集团、中集集团(000039)、招商局国际、中国船舶(600150)工业集团和振华重工(600320)6大船企中。经过计算,2014年上半年,上述6大船企接单量占全国接单总量的61.73%;上述6大船企接单的总金额占全国接单总额的81.04%。 “不过,虽然接单数量多,但主要停留在钻井装置层面,没有进入最难的生产平台。”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上海外高桥(600648)造船有限公司海工商务拓展总监、海工业务总监陈巍旻如是说。 对此,中船重工相关负责人向《证券日报》记者解释道:“在目前的造船企业中,多数企业由于海洋钻井平台多为进口,因此遭遇压价、低价等待遇,最后造成毛利率为零的结果。” 有业内人士表示,如果承接海洋工程订单的话,最好还是要有自己的专利技术,能够自主研发。“只有大型船厂才能承接大型海洋工程项目,这不仅仅涉及到船厂要有自己的专业研发队伍和大量的资金投入,还需要大量有经验的专业人才组成专业团队才有能力克服项目带来的各种困难。” 据了解,为了抢占海洋工程市场这块大蛋糕,中船重工旗下的大船集团确立了大力发展海洋工程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点发展方向,目前已经形成了海工产品建造、修理、改装“三箭齐发”的生产格局,进一步确立了大船集团在海洋工程领域国内领先地位。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大船集团共承接钻井平台13座。 近年来,大船集团不断强化海工产品自主研发水平,先后建造了50英尺、300英尺、350英尺及400英尺系列自升式平台,尤其是400英尺自升式钻井平台、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这些产品已经成为大船集团“品牌”产品。 “在这些系列平台建造上,大船集团通过产业化建造,有效缩短了平台水下舾装周期,稳步推进桩腿自行制作项目工艺,产品建造质量不仅得到客户的高度赞誉,而且为订单承接赢得砝码。”公司相关人士如是说。
充气橡胶护舷|充气护舷|充气靠球|船用下水气囊|船用气囊| |
本文共分 1 页 |
下一篇:国内最大油轮交货 排水量相当于7艘辽宁舰 |
上一篇:大船集团3900TEU集装箱4号、5号、6号船命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