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特船舶用品专业生产船用充气式橡胶护舷(靠球)、实心橡胶护舷、聚氨酯护舷、船舶上排下水用气囊、建筑用充气橡胶芯模及游艇高级碰垫等。
中国船舶行业正在转型御寒
|
发布时间:2013.02.25 新闻来源:青岛贝特船舶用品有限公司 浏览次数: |
中国船舶工业协会秘书长王锦连近日指出,“船舶工业在兴旺的时候,造船业得到很大发展,相关的配套却没有同步规划好,造成现在船舶配套设备的国产化率只有50%左右。相比日本、韩国95%的国产化率,差距很大。”
近年来,工业粗放发展所积累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不仅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也阻碍了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国家对此高度重视,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成为工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点工作。
在一些重点行业和领域,一边是过剩的产能,一边是行业集中度的大幅下降。1月22日,国务院促进企业兼并重组工作部际协调小组12家成员单位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对钢铁、船舶、电子信息、农业产业化等九大行业和领域的兼并重组工作提出了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同时明确了2015年要达到的产业集中度要求。
从本期开始,本报推出一组“聚焦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系列报道,分析行业现状,反映企业诉求,展望未来走势。希望这组报道能给广大读者带来有益启示。本报记者|李杨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船舶行业的冬天就一直没有真正过去。虽然国家的产业调控政策屡次将船舶业放在重要位置,但船企面前依旧摆着“接单难”、“交船难”、“融资难”、“回款难”、“盈利难”等重重难题。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周维富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船舶工业已经进入调整发展的低谷期。”这种形势下,整个行业调结构、转方式的步伐必须加快。“寒流”持续发酵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近日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了该行业当前面临的四重压力:新船订单大幅减少,交船难度日益增大,船企亏损、倒闭、减员增多,企业流动资金严重不足。
据统计,2012年,中国船舶行业包括造船完工量、承接新船订单量、手持船舶订单量三大指标同比分别下降21.4%、43.6%和28.7%。
“与钢铁工业一样,我国船舶工业也存在比较严重的产能结构性过剩问题。”周维富说,经过近10年的高速发展,我国船舶工业产业规模急剧扩大,特别是行业空前景气的2007年前后,大量外资及国内业外资本蜂拥而入。
一边是迅速扩张的造船产能,但另一边相关的配套产业却没有同步。
中国船舶工业协会秘书长王锦连近日指出,“船舶工业在兴旺的时候,造船业得到很大发展,相关的配套却没有同步规划好,造成现在船舶配套设备的国产化率只有50%左右。相比日本、韩国95%的国产化率,差距很大。”
“这一比例在海洋油气开发装备中更低,平均不足10%。”周维富对记者表示。
与产能过剩相伴而生的,是我国船舶产业集中度的大幅下降,这一指标明显低于主要竞争对手韩国和日本。“2006年中国排名前十位的造船企业造船完工量占比为68%,2012年则降至40%左右,而日本和韩国始终在85%以上。”周维富指出,同时,全行业组织结构不尽合理,企业小而分散,具有引领性的大企业数量过少,低水平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现象严重,抵御市场“寒流”的能力明显不足。其中,修船业的乱象最具典型性。由于产能严重过剩,缺乏行业自律,在危机的冲击下,一些修船企业为抢订单不惜恶性压价,使原本就处于亚洲最低水平的中国修船报价一跌再跌,直至跌破成本价,最终导致全行业陷入低谷,企业繁忙却无利。海洋装备成热点
《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重申了船舶业的发展方向并指出,要积极推进以大型骨干造船企业为龙头的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力争在2015年前10家造船企业造船完工量占全国总量的70%以上。
事实上,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历次产业调控政策,几乎都把船舶业作为重要的调控对象。无论是4年前国务院通过的《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还是之后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十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都明确指出,要加大船舶工业转型升级、优化重组的力度,特别是要提高船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
过去一年,我国船舶企业在海洋工程装备上不乏亮点。国内首座深水半潜式起重生活平台、世界顶级深水三用工作船等海工装备由骨干船企完成交付;在海工配套领域,多家船配企业研制的海洋平台起重机、多功能管子装卸机、天然气发电机组等已在多种海工产品上安装使用。
“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我国已在东部沿海的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等省市形成多个海工产业集群。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周维富指出,目前,我国在这一领域专业化制造能力和本土化生产能力不足,核心设备和系统主要依赖进口。
当前,海洋工程装备等高附加值船舶成为市场热点。但中国船舶工业经济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包张静提醒船企,“海洋工程制造比常规船舶的门槛高很多,并不是每一个船厂都能进入这个行业。”
王锦连也表示,虽然国际上大量的海洋工程装备大多都是由船舶企业建造完成的,但海工装备的高技术、高附加值、制造的复杂性、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集成性等远高于船舶,市场进入的门槛相当高。他认为,船企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
“在当前国际海洋工程装备的产业格局中,我国还处于第三梯队,处在产业链低端。”周维富分析说,美国、挪威、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处在第一梯队,这些国家掌握大量的关键设计和专利技术;韩国和新加坡处于第二梯队,这些国家凭借造修船方面的优势,已经在自升式平台、半潜式平台、钻井船和浮式生产系统等主流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紧盯市场方能有效应对
当前,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国际造船新规逐步实施,造船完工量逐步下降,多重影响下,我国船企该如何应对?对此,周维富建议,船舶企业应该适应市场结构的变化,密切联系船东,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
“企业应对环境变化和严峻形势的最有效方法是通过转型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总体低迷的形势下,船舶企业必须认真分析自身的特长、优势,正确选择产品定位,开展错位竞争,扬长避短,努力成为细分市场的引领者。”周维富表示。
船市低迷,接单困难,使不少企业能力闲置。对此,周维富建议有条件的船企适度开展多元化经营,优化业务结构,培养企业新的增长点。
受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影响,航运市场的萧条使船东对船舶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船舶企业交船压力很大。“面对交船难,我国船舶企业要从自身找问题、想办法。”
周维富建议说,国际金融危机使得欧美国家的经济面临困境,不少造船技术先进国家的企业和研发设计机构开始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和合作伙伴,我国船企可以利用有利的市场和资金条件,与欧美先进造船企业进行有效合作,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迅速补齐自己在核心技术方面的短板。通过收购合资、合作经营、共同开发相关技术和市场等方式,吸取国外在技术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 |
本文共分 1 页 |
下一篇:分析2012年中国船舶行业出口情况 |
上一篇:暂无 |
|